IT早报 发表于 2019-4-3 09:51:23

同行不同命的数据人:被端的、逍遥的、上市的、趟雷的

大数据的爆发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泥沙俱下,兴衰上演。「甲子光年」碰巧见证了身边好几个故事:有人被端;有人上市;有人已置身灰色地带,却高调地告人诽谤;也有人认为自己从道德、公理上在推动数据行业发展,但已在看守所里度过了两个春节。
数据问题的集中涌现并非巧合,而是行业发展和监管趋严的共同结果:
新增数据正像海啸般急速席卷生活的各个角落。
据数据可视化公司Domo从2013年到2018年连续6年的“数据永不停歇”项目(Data Never Sleeps,一个每年统计各网络平台产生数据量的可视化项目),全世界超过90%的数据是在2015年以后才诞生的。
2018年,每分钟会发生387万次谷歌搜索,产生47万条Twitter,接近7000对用户在Tinder上匹配成功。
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数据的最大源头。据IDC《数据时代2025》报告预测,中国数据总量占全球比重将从2018年的23.4%上升到2025年的27.8%,排名上升至第一位,绝对值将从7.6ZB上升到48.6ZB。
到2020年之前,每个人每秒产生的数据将达到1.7M,相当于一部画质不高的小电影。
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人没有从自己源源不断生产的数据中获得任何报偿,反而招来了营销电话的骚扰,承担着隐私泄露的风险。
这让监管建设变得更为紧迫。2017年6月1日,《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2018年被称为“中国数据合规元年”。
虚拟无形的数据,已和活跃千百年的权力、欲望、爱恨一样,成为了时代戏剧的导火索之一,相关人物亦经历了起伏兴衰,命运分叉。
对公司来说,问题是,什么样的行为会触犯红线,让老板和员工昨天还数钱笑嘻嘻,今天就“在里面团聚”?
对政府来说,关切是,怎样立法和引导,才能在数据共享、社会进步和隐私保护、个人权利之间寻得平衡?
对个人来说,命题则更哲学一些:如果隐私终将消失,你该用什么姿势去面对?

Data Never Sleeps 6.0
被端的和逍遥的
“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马克思《资本论》
被端的
今年3.15晚会上,央视用20分钟重点曝光了“骚扰电话产业链”,顺带曝光了背后非法获取、泄露、交易电话号、身份证等公民个人信息的黑产。
而就在晚会前夜,还发生了一件之后引发行业热议的事——号称拥有中国最全简历数据库的大数据公司巧达科技被北京警方“一锅端”。
据报道,巧达被调查的原因是涉嫌盗取、贩卖个人隐私。
监管机构的这次行动十分突然。因为就在被调查的一周前,巧达科技创始人王成予还浑然无觉地在某场合述说着自己的商业成功。
据此前媒体曝光的一份商业计划书,巧达声称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1.2亿元,2017年猛增至4.11亿元(增幅242.5%),利润也从2016年的4800万增长到2017年的1.86亿(增幅287.5%)。据王成予自述,仅2018年,巧达科技旗下一条5人团队的业务线就赚了数亿人民币。
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王成予其实不叫王成予,他有一连串曾用名:周宇杰、周成宇、周成予。
人们也不知道,这位总让人印象深刻的天生演讲者的确经历过常人望尘莫及的“特殊训练”,他曾犯下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刑事案件。
按照王成予在多个场合的表述和公开资料,成立于2014年,目前融资到B轮(2017年1月获B轮融资)的巧达,最初的发家奥秘是用工具换数据。
在2015年接受创业邦采访时,巧达创始人之一刘博就直白地说:“我们的商业模式概括起来也就8个字——获取简历、数据变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行不同命的数据人:被端的、逍遥的、上市的、趟雷的